??? 進入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愈發復雜多變,難以揮去增速放緩、需求不足、市場動蕩的陰霾。而美國經濟繼續穩固復蘇,國際經濟主導地位暫似無人能撼。不過,美國政府并未安于現狀,仍希望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把創新作為其經濟增長新引擎,著眼“贏在未來”。
2015年10月,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和科技政策辦公室聯合發布了新版《美國國家創新戰略》。美國創新戰略首次發布于2009年,用于指導聯邦管理局工作,確保美國持續引領全球創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開發未來產業以及協助美國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從2007年的《美國競爭法》,到2009年的“美國復興與再投資計劃”和《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再到2011年的《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與繁榮》,美國經濟發展始終高度重視創新戰略的設計。
制造業引領美國創新
美國總統奧巴馬自2011年以來積極推動建立全國先進制造業網絡,以期幫助制造業回流美國,主要措施是通過政府資金支持、企業主導、高校及研究機構共同參與方式打造產學研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目前已在全國成立9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孫立鵬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道,美國大力推動制造業創新計劃,有多重考慮。首先,經濟復蘇需要。后危機時代,雖然美國經濟復蘇態勢穩固,但仍面臨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拉大、勞動參與率低、產出缺口尚未彌合等諸多挑戰。尤其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不斷走低。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危機前的2000年~2007年,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高達4.7%,而2007年~2015年僅為2.1%。因此,美國經濟復蘇缺乏強勁動力支撐,希望把先進制造業塑造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孫立鵬指出,其現實意義重大。制造業雖然只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左右,但對整體經濟影響很大。在美國,制造業占私人部門研發比例超過三分之二,有約70%的國家研發人員從事與制造業相關的工作,大多數國家專利均來自制造業,制造業也是美國對外出口的主力軍。此外,制造業具有“乘數效應”。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任吉恩·斯伯林指出,每個制造業崗位將帶動其他1.6個崗位的就業,而每個先進制造業崗位將帶動其他5個崗位就業。所以,激發制造業活力,美國經濟復蘇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化模式效率高
據了解,2012年3月美國政府決定撥款10億美元,計劃5年內建15個區域性的制造業創新研究所即創新研究中心,10年建立45個創新研究中心,每個州建立一個,以帶動本區域傳統的優勢產業發展,其核心點是創新成果大規模、高績效地轉化應用到大規模生產中去。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李廉水看來,創新研究中心不是簡單地恢復制造業的霸主地位,它是要集合政府、學術界、企業界的資源重新進行整合,以構造一個國家創新網絡,搶占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確保它全球創新中心的地位。它整個運行機制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同時充分發揮協同創新,大學、研究機構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所以,每一個創新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大的協同創新場所。美國制造業的創新網絡由45個節點構成一個全國的大網,使得美國在主體的制造業方面可以保持創新活力,創新技術領先和美國制造業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得以確保。
李廉水進一步分析稱,美國創新研究所的定位,一是架設一個從創新到產業的橋梁,這個橋梁不是通常講的產學研合作,而是產學研官合作,主要由政府來主導創新研究所創新能力建設;二是重視產業化績效,并由美國的國防部或能源部管理,其定位不是創新技術、專利成果的多少,而是創新技術、專利成果出來以后,怎么大規模、高績效地變成制造業的平臺和產品;三是聚焦高端制造(愛基,凈值,資訊),政府原則上給予每個創新研究所7000萬美元的資助,且要求參與的非營利機構、政府部門、企業或地方配套不低于1:1的比例,重點是要加速技術產品創新,鼓勵降低新技術的商業化成本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