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沒名額了嗎?能不能再多開一個班?”北京市民李大爺雖然起了個大早,但仍沒能排上素描班的號。作為北京市最早一批成立的老年大學之一,西城區老年大學目前開設54個教學班,學員2200多名,老師30多名,7間教室每天人來人往。“200個名額,一個小時搶空,就是這么火。”李大爺遺憾地說。
“壯心未與年俱老”,在邁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學習需求增長較快,發展老年教育的形勢和任務更加緊迫。
有的“一席難求”
有的“門庭冷落”
周一上午朗誦,周三全天聲樂,周四全天及周五晚合唱……雖然退休了好幾年,張庭芬每周都輾轉于安徽省、合肥市以及合肥市瑤海區三級老年大學,把三家課程上個遍,時間排得滿滿當當,“平均70、80塊錢報一類課程,15個課時,能上好幾個月。省、市兩級老年大學還不乏名師名家。”
能順利入學的張庭芬無疑是幸運的。據了解,合肥市老年大學每到招生之際就異常火爆。“一共249個班,所有教室全部坐滿,很多人還是報不上名。”
相比城市老年大學的“一席難求”,一些基層社區老年學校顯得有些“門庭冷落”。在瑤海區三里街街道三里三村社區老年學校,一個樓層的辦公室被騰出辦學,有專門的多媒體授課教室,還有舞蹈房、健身房等。校長吳小華介紹,“這里的老師多是‘民間藝人’,或是街道里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記者走訪時發現,前來學習的老人并不多。“不少都跑去排‘名校’的隊了。”張庭芬說。
師資場地有限
經費捉襟見肘
受限于師資和場地,老年人頻頻遭遇“求學難”。“政府撥款有限、社會資金不足、收取學費也低,這就導致師資和場地都捉襟見肘。確實跟不上老齡化的節奏,跟不上老年人急劇增長的求知欲。”西城區老年大學校長張宏達說。
瑤海區三里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林弟昌表示,來社區老年學校上課的老師不缺,但名師很少,很多名師輾轉活動于省、市老年大學,基層社區老年學校不好請到。一些街道社區學校甚至沒有專門的活動場所,難以保證有足夠空間用于教學活動。“根子上還是缺錢,我們街道老年學校的開展主要靠從社區建設等經費里騰挪,但社區建設經費本身有限,可用于老年學校建設的不多。”
此外,對于貧困落后地區而言,發展老年教育更是困難重重。“老年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很突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但資源也最缺乏,最需要受教育,但又得不到教育。”
依托信息技術
擴大資源供給
當前,網絡在線學習能夠有效擴大老年教育供給。國開老年開放大學在其門戶網站開設200多項網絡課程、1700多個教學視頻,并依托社交媒體推出“微課堂”。部分老年大學、社區學校也嘗試為老年人推出在線課堂:“黑龍江社區教育網”專門開辟“老年教育”板塊;紹興老年大學把“分校”開到網上,設立“時政教育”“體育舞蹈”等10個學習欄目。北京市的張阿姨是老年教育網絡課程的“資深用戶”:“我腿腳不太方便,平時沒法去學校里學。跟孫女兒學會上網后,在家拿電腦、手機就能上課!”
想讓“活到老、學到老”的權益真正得以落實,還需要制度上的設計與落地。今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供給、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做出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鮮明、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記者 丁雅誦 孫 振 柯仲甲 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