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影,国产999免费视频,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不卡视频,日本强伦50岁熟妇观看

您現在的位置:

福建自貿試驗區:構筑開放高地 釋放創新紅利

發布時間:2018-05-29 17:03:13 | 來源: 新華社 | 責任編輯:牛志鑫

題:福建自貿試驗區:構筑開放高地 釋放創新紅利

新華社記者宓盈婷、李慧穎

“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雙向投資熱度攀升,兩岸融合不斷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物流新通道加速形成……福建自貿試驗區成立3年來,積極探索對外開放新路徑,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的時代新圖卷。

福建自貿試驗區由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組成。走進位于平潭嵐城鄉的上樓村,一面新穎別致的文化墻頗為醒目。籮筐、酒瓶、輪胎、漁網……這些平常被村民們遺棄的舊物件,經過志愿者的巧手妙思,得以一一在文化墻上展示。

利用廢舊物來美化村莊,這個靈感來自上樓村執行主任曾寧旖,今年61歲的她擁有16年社區管理工作經驗,同時她還有另一個身份——臺北市文山區忠順里里長。2016年12月,平潭試點引進臺灣村里長擔任村居(社區)執行主任,曾寧旖憑此契機,第一次踏上了這片土地。“我們將臺灣社區治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帶過來,從改善村容村貌入手,逐步提升平潭的社區管理服務水平,以此促進兩岸基層交流。”她說。

截至目前,平潭累計聘請11名臺灣村里長擔任村委會執行主任或社區居委會執行主任,目前在任9名。

建筑、旅游、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率先采認臺灣從業資格,建立臺胞參保直通車,上線“臺陸通”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啟動臺企臺胞征信查詢試點工作……一項項創新舉措,賦予平潭獨特吸引力,越來越多的臺胞選擇將此作為自己在大陸創業就業的新坐標。

目前,平潭片區備案在冊的臺灣建筑師共31人,已有7名臺籍醫師在區內注冊開展執業活動,另有122名臺灣導游領隊可在區內執業。平潭臺灣創業園已入駐的447家企業中,臺資企業占50%左右。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福州持續擴大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向投資,加強“一帶一路”貿易往來,橋頭堡作用凸顯。

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與馬來西亞皆富集團共同在馬來西亞建設占地6.2萬畝、總投資約32.9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合作基地;宏東漁業在毛里塔尼亞建設遠洋漁業基地;世海公司在幾內亞比紹建設集碼頭、海產品加工、冷鏈物流交易等為一體的中國-西非遠洋漁業產業園……掛牌以來,福州片區共引進“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項目備案558項,合同外資總額36.35億美元;共核準對“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31項,協議投資總額13億美元,比增717%。

自2015年上線運營以來,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已發展境內外會員198家、交易商2550家,現貨交易額超8億元。“該平臺通過整合中國-東盟海洋經濟產業鏈,加強與東盟各國和地區間務實合作,成為推動雙方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的強力引擎。”福建省東盟海洋經濟研究院負責人陳禮仁說。

位于“海絲”和“陸絲”聯結點的廈門,率先開通大陸首列從自貿試驗區始發的中歐班列,從最初每周一列到每周六列常態化運營,逐步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物流新通道。

2015年8月16日,首列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片區海滄園區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直達波蘭羅茲,全程1.2萬多公里,運行時間14天;2016年4月,班列通過海鐵聯運延伸至臺灣,開通為企業量身打造的中歐(廈門)班列“冠捷”專列;2017年8月,首批越南貨物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搭乘該班列,運往德國漢堡及波蘭波茲南,班列成功連接“一帶”與“一路”。

作為廈門海滄保稅港區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業務之一,中歐(廈門)班列開行之初以福建省內貨物為主,目前貨源地覆蓋廣東、江西、浙江、臺灣、東盟等地。“從促進貿易暢通到助力產業集聚,班列的輻射效應日益顯現。”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姜敬東說。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班列已開通了廈門-波蘭羅茲、廈門-德國漢堡、廈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廈門-俄羅斯莫斯科等4條國際線路,通達9個國家13個城市;累計發運229列,共7202個40尺大柜,累計貨值37.16億元。

掛牌3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扎實推進各項試驗任務,交出優異答卷。截至目前,已推出實施創新舉措310項,其中對臺先行先試71項。區內新增企業7萬多戶、注冊資本1.5萬億元,分別是掛牌前歷年總和的4.6倍和6.8倍。其中,新增臺資企業2005家,合同臺資58億美元。

國務院日前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福建自貿試驗區圍繞進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提出了打造高標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閩臺金融合作等21個方面的具體舉措。迎著新一輪改革開放浪潮,福建自貿試驗區必將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文章來源: 新華社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